努力了两年,10年的血汗钱交了智商税,谁杀死了实体店?

“一铺养三代”一去不复返了!

曾经,在“一铺养三代”的口号激励下,无数创业者前仆后继,通过租赁商铺,苦心经营着自家的小店,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像7-11那样的世界知名零售品牌。

退一万步说,就算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品牌的梦想越来越遥不可及,也可以通过加盟成为知名品牌的一员,瓜分一些知名品牌的红利吧?

比如说,我有个朋友,2010年在桂林加盟了一家知名便利店。据他说,他那个不起眼的小店一个月可以做到30万的流水,扣掉6万毛利后,按照20%的利润率,一个月的纯利可以做到4万,一年的利润最少50万,比那些死蹲在办公室的白领要强多了。

另一位朋友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:2019年,他同样加盟了这个品牌在东莞的便利店,但是努力运营了两年后,前后亏了50多万,如今只能在店门前挂起了“转行清货”的横幅,准备割肉退场!

按说,他家的店还不至于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啊!

首先,从城市属性来说,东莞怎么说也是准一线城市,作为曾经的“世界工厂”,东莞的人流应该比桂林要密集得多。

但实际情况是,东莞这些年产业空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,很多之前千人以上的工厂都关停了,街头也很少有密集的人流,这个朋友盘下的那个便利店所在的那条街,到了早上10点多还是一派冷清。

其次,从购买力来说,他家便利店是一家知名开发商开发了三年楼盘的商铺,周围的配套已经相当成熟,而且便利店旁边就是小区后门,不远处就是一条车来车往的马路,理论上,每天的人流还是非常可观的。

但是其实上,熟悉东莞的人都知道,东莞开发的楼盘从来都不是因为刚需,而是用来炒的。

像这个和并不临深的楼盘,说是总共有500多户人家,但是实际上买楼的基本都是深圳客,很多深圳人在东莞买了楼后就空在那里等着升值,说是小区有500户人家,真正住进来的只有100户左右;而从便利店的具体位置来看,虽然这个店挨着小区后门,但是后门平时是不打开的。

虽然不远处就是马路,但是马路和门前的停马场在对接时有明显的上下位差加以阻隔,为了就是不让外部车辆进入小区停车场,没有人流,他家的便利店还怎么开下去?

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条:如果环绕着楼下的商铺走一圈就会发现,这么多的商铺中,包括他们家的便利店在内,已经有两家便利店和一家规模不算小的超市(如今全部全门谢客了),一个常住100户有家的小区,怎么养得起这么多的便利店和超市?还有更多的羊肉店、窗帘店、五金店……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