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药店+诊所”模式日均吸金20万!这家医药连锁是如何做到的?

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,一场以“便利化”为核心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。扎根成都30年的正贤堂,从一家普通诊所起步,逐步转型为“药店+诊所”连锁模式的领跑者,其发展轨迹不仅折射出中国基层医疗的进化方向,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。

从单点诊所到连锁化:社区医疗的迭代逻辑

正贤堂的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的成都全愈堂诊所。2005年,其率先打破传统诊所的单一形态,将药店与诊疗服务深度融合,开创“药诊店”模式。通过“自营+加盟”双轮驱动,正贤堂迅速整合中西医、妇科、儿科等多学科资源,形成覆盖疾病预防、诊断、用药的完整服务链。如今,其年均服务患者超20万人次,成为社区健康管理的核心枢纽。

这一模式的崛起并非偶然。随着居民健康需求从“治病”转向“防病+管理”,传统药店单一的药品销售已难以满足市场。正贤堂通过“空间复用”大幅降低运营成本——诊所与药店共享场地,单位效率提升两倍以上;同时,“服务闭环”让患者从问诊到取药仅需15分钟,客单价因综合治疗方案(如药品+理疗)自然提升。贵州9家医保门店的实践印证了其可行性:通过优化空间与流程,单店日均销售额突破20万元。

医保统筹:基层医疗的“双刃剑”

门诊统筹政策的推进,为“药诊店”注入强劲动力。医保资金向基层倾斜,使得诊所成为流量入口。以贵州一品连锁为例,其百余家医保诊所年利润过亿,验证了“医保资质即竞争力”的逻辑。然而,政策红利背后暗藏合规风险。

正贤堂总经理杨传俊直言:“放弃医保等于放弃市场。”医保不仅是支付通道,更是信任背书。以贵州门店为例,患者叠加医保额度与自付比例后,实际消费能力提升50%,显著拉高客单价。但行业乱象亦不容忽视:某诊所因白蛋白使用不当被追回百万医保资金;另一起案例中,诊所因药品售价高于电商平台遭重罚。这些教训警示从业者——合规是生存底线,精细化运营能力决定长期价值。

未来图景:技术赋能与专科突围

当前,“药店+诊所”模式面临两大误区:一是将医生简单视为“销售工具”,忽视其专业价值;二是过度依赖个体医生,缺乏标准化流程。正贤堂的解法是“双轨并行”——一方面引入AI技术优化效率,如腾讯元宝AI系统可在11秒内生成专业处方,辅助医生决策;另一方面强化医生个人IP,通过沟通能力与专业技术构建患者信任。

在服务层面,正贤堂聚焦两大“黄金赛道”:儿科与疼痛科。前者依托刚性需求形成品牌效应(如成都某诊所凭儿科业务逆势增长);后者则因高客单价与患者粘性(如脊柱疾病复发周期达十年)成为盈利支柱。此外,私域流量运营与会员关怀成差异化关键:通过AI回访系统推送定制化健康内容,并以“无条件响应客诉”策略(如赔礼、退款)提升用户忠诚度。

当资本争相涌入医疗赛道时,正贤堂的选择是坚守“社区健康守门人”的定位。在成都这类诊所密集区,其通过“15分钟健康圈”实现最后一公里覆盖;在合规框架下,用服务温度构建护城河。未来,随着AI、大数据等技术深化应用,以及分级诊疗政策落地,那些兼具效率与温度的“药诊店”,终将在医疗普惠的浪潮中赢得先机。毕竟,医疗的本质不仅是商业,更是一场关于信任与责任的持久战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