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/谢敏
屈臣氏(需求面积:220-250平方米)母公司——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发布的2022年年报显示,去年,屈臣氏在中国内地的店铺数量骤减343家,门店总数跌破4000家。
近日,时代周报记者探访上海多家门店发现,无论是周内或是周末,在上海三环外或是市中心繁华商圈,屈臣氏门客冷清。同时,有多家门店店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当租约到期,门店就要关了。
曾红极一时的屈臣氏,在中国内地市场真的不香了吗?
持续关店“进行时”
上海静安寺商圈周边有许多大型商场,其中,久光百货作为老牌商场之一,适逢周末和节假日,消费者络绎不绝。
4月16日是一个星期天,时代周报记者探访了久光百货商场。从地铁站出来,直达久光百货B1层。因客流量较大,商场内不得不放慢脚步。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该层屈臣氏门店却门客冷清。
“生意不好,租金又在上涨,等合同到期,5月份门店就会关了”一美妆品牌驻派至屈臣氏门店专柜的员工刘利(化名)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“去年就关了一波,也赔了好多钱,因为自己是品牌驻派的,又是老员工,所以等门店关后,会被派到另一家门店。”
同样被转移至其他门店的员工还有李星(化名)。4月18日,李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自己原来是陆家嘴商圈银城路门店的员工,“去年年底,门店关闭了。”
上海市浦东新区银城路店 时代周报记者摄
之后,李星被派到了位于陆家嘴商圈东昌路的门店。与上一家门店不同的是,李星新去的门店是屈臣氏和欧莱雅合作的美妆概念店colorlab。
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南路店 时代周报记者摄
多家店员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以后主推线上,线下门店还会有,但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多了。
主推线上的情况或也能从当前屈臣氏的结账方式中看出。时代记者探访多家门店发现,屈臣氏正慢慢减少结账柜台,已有门店结账方式更改为,通过屈臣氏小程序线上发起订单,再以收银扫码枪扫码的形式支付。
4月11日,位于闵行区申长路屈臣氏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等租金到期门店就要关了。在该门店,即使消费者在门店购买产品,结账时也需通过小程序下单,再提供取货码取货。
4月21日,时代周报记者发送邮件至长江和记实业、屈臣氏。截至4月27日发稿,尚未获得对方回复。
如何力挽狂澜?
曾经,在内地各大商场不乏屈臣氏的身影。一抹绿色Logo下集合了各大美妆、护肤品牌。在大而全的优势下,屈臣氏被视为代表美妆潮流的前沿平台。
然而,2022年,屈臣氏却交出了五年里最差的成绩单。
据长江和记实业年报显示,2022年,屈臣氏期收益为175.79亿港元,下跌23%,创五年最低;EBITDA(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)为10.9亿港元,下跌59%。
门店减少的同时,屈臣氏平均年单店营收亦在下降。2021年,屈臣氏平均单店营收仅544.87万港元;2022年,平均单店营收同比减18.3%。
对于屈臣氏中国的业绩下降,屈臣氏将原因归结于疫情影响所致。但拉长时间线发现,屈臣氏中国的业绩颓势早在多年前显现。2015年,屈臣氏内地市场同店销售额下降5.1%;并于2016年首次出现负增长。
另一方面,屈臣氏入住品牌专柜数量减少。“以前屈臣氏的门店都有我们品牌的柜台,现在只有(规模)大的门店才有。”刘利表示。
在消费者端,此前,屈臣氏更是因不兑现优惠活动产品,主播辱骂消费者陷入舆论风波。
“这是屈臣氏在此类业态竞争力下降,以及在行业新形势下调整过慢所致。”4月21日,IPG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当前线下美妆实体店的经营难点在于,线上业务对其较大的替代性和竞争与分流。因此,未来如何从SKU方面,以实体店更强的体验性和更好的服务来提升顾客粘性,以及如何提升线上业务的比重,可能是屈臣氏需要实现的双向转变。
为了实现自救,屈臣氏通过开发公众号、小程序、APPP、社群等线上运营工具,启动O+O(线下及线上)的零售模式。4月13日,屈臣氏集团(亚洲及欧洲)行政总裁倪文玲公开表示,将进一步加速发展O+O零售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发力线上更考量企业数据化运营能力。4月26日,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发力线上需要汇集起新一代消费者,持续不断地进行内容运营、输出,或者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,才能保持门店的黏性,建立品牌差异化。
面临口碑下滑、消费者遭新竞美妆品牌集合店分流等情形,屈臣氏能否力挽狂澜呢?一切拭目以待。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