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条件较为贫苦的家长,往往倾向于给孩子提供这种特殊的“饭”,却不知不觉中毁掉了孩子,误以为自己做得伟大。希望你并不是这样的家长。
(一)
“道德束缚”的饭,让孩子感到窒息
小艺的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打拼,生活十分艰难。小艺得以在这所学校就读,爸妈也付出了不少努力,因此,妈妈始终以第一名作为目标。
小艺聪明又勤奋,常常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。
父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,认为只要她努力学习并取得成功,就能改变家庭的命运。
他们常在吃饭时对小艺说:“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,你一定要争气啊。”
晚饭时间再次来临,这次小艺没能考到第一名,但妈妈没有批评她,而是做了红烧鱼,尽管只有很小的一条。
吃饭时,妈妈将红烧鱼中间的部分都夹进了小艺的碗里,对她说:“鱼可以补脑,妈妈特意为你买的,希望你能有出息,让我和你爸爸过上好生活。”
妈妈频繁的这类话语给小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。每次妈妈只给她一个人留好吃的,她吃着吃着就想吐。
小艺很懂事,学习也非常努力,但父母的道德束缚让她的负担更重。
她可能觉得自己如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是对不起他们的付出。
当小艺看到父母为了她而省吃俭用时,会感到内疚和不安,在学习中更加拼命,甚至忽视自己的身心健康。
爸爸妈妈似乎很爱她,但这也是一种沉重的枷锁,影响了小艺的性格发展,她变得过于敏感和自卑,觉得自己必须不断努力才能被父母认可。
在与同学相处时,小艺也会因为家庭的压力而感到自卑,不敢与他人交流和互动。
没想到,有一天父母发现小艺居然有自残的行为,赶紧带孩子去看病,才知道她已经患上了重度抑郁症。
无奈之下,小艺停学已经一年多了,但仍不见好转。
小艺的父母一直无法明白:为什么给了孩子最好的生活后,她还会变得抑郁呢?
现实中有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如此,他们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,但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和需求,过度的期望和道德束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。
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,本应该是放松和享受的时刻,父母非要说一些道德束缚的话,真的让孩子感到很窒息。
(二)
爱孩子要用正确的方法,不然会害了孩子一辈子
无论贫穷或富有,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毋庸置疑的!
但是,爱孩子也要用正确的方式,过于沉重的爱会让孩子们喘不过气来。父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是这样爱孩子的。
第一种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。
我们的朋友有一个一岁多的孩子,爸爸妈妈只要出门就抱着她,不敢让女儿跑,怕她摔跤、磕碰。这导致孩子比同龄人走路都要晚,一岁多了还走不稳。
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受伤,对孩子的一切都过度干预,不让孩子参加任何带有风险的活动。孩子想跟小伙伴玩,父母坚决不同意,担心孩子会受伤。
孩子在这种过度保护下,失去了独立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机会,变得胆小、依赖,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第二种是父母对孩子过高期望的爱。
“有一种鸟,自己不会飞,于是下了很多蛋,孵出小鸟来,希望孩子学会飞,能实现自己的愿望”。
但是,孩子没有飞行的基因,又怎么能完成父母的梦想呢?
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,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。
父母年轻时没考上名牌大学,就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顶尖学府,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,孩子的生活被学习填满。
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下,可能会产生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厌恶。
第三种是父母只给孩子物质上的溺爱。
养孩子很费钱,孩子被称为“碎钞机”,但是,如果父母只是注重给孩子物质上的溺爱,并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幸福,反而容易养成许多坏习惯。
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,最新款电子产品、昂贵的玩具等从不吝啬。
孩子可能会变得物质至上,不懂得珍惜和感恩,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。
第四种是父母对孩子情感绑架的爱。
父母确实为孩子付出了很多,但是,以爱之名进行情感绑架是不对的。
比如有的父母经常对孩子说:“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,你要是不听话就对不起我们”,这些话是情感压力,孩子会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,为了满足父母而压抑自己,失去自我。
第五种是父母比较式的爱。
有些父母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,觉得孩子处处不如人。
他们总是说:“你看邻居家的孩子又考了第一名,你怎么就不行呢?”
父母的比较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,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,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。
给予孩子恰当的爱需要父母:尊重孩子的个性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、提供高质量的陪伴以及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。
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,成为一个有爱心、有责任感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。
互动话题:你家是哪种爱呢?吃饭的时候会谈些什么?
文章评论